生態文明建設離不開全方位的環境監測監察執法。對于基層環保部門而言,監察執法力量不足往往是常態。有限的執法人員要面對為數眾多的企業,難以一一巡察,而企業非法排污行為又無時無刻不在發生,且手段隱蔽。環保執法人員疲于奔命,排污的“漏網之魚”卻逍遙法外。如何有效加強環境監管是棘手難題。
近日,發改委發布了《“互聯網+”綠色生態三年行動實施方案》,要求推動互聯網與生態文明建設深度融合。內容包括完善污染物監測及信息發布系統,形成覆蓋主要生態要素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動態監測網絡,實現生態環境數據的互聯互通和開放共享。這將給環境管理部門裝上“千里眼”和“順風耳”,為破解環境監管難題提供有效的技術及管理手段,讓一切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無所遁形。
通知提出大力發展智慧環保,利用智能監測設備和移動互聯網,完善污染物排放在線監測系統,增加監測污染物種類,擴大監測范圍,形成全天候、多層次的智能多源感知體系,以及建立環境信息數據共享機制,完善環境預警和風險監測信息網絡等。這是為了運用互聯網、大數據等新型技術手段,加強對污染物的全方位立體監測,讓環境管理部門對污染物排放情況了如指掌,及時發現企業違法排污行為,隨時應對突發狀況。
同時,通知提出加強企業環保信用數據的采集整理,將企業環保信用記錄納入全國統一信用信息共享交換平臺。這是為了提高企業的環境意識,通過抬高污染企業的信貸門檻,倒逼企業真正將減排落到實處;同時杜絕環境監測數據造假,讓污染企業寸步難行。通過政策機制的設計,扭轉環境保護歷來“老實人吃虧”的現象。
當前,我國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錯綜復雜,光管控污染物還不夠,還要把生態資源家底摸清楚、管起來,不能任由無度“揮霍”。因此,方案提出加強資源環境動態監測,會同地方政府建立資源環境監測預警數據庫和信息共享平臺。針對能源、礦產資源、水、大氣、森林、草原、濕地、海洋等各類生態要素,構建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立體監控系統。積極推動生態紅線監測、生態紅線一張圖建設。全面強化生態安全的網絡化監管。由此筑牢生態環境容量的底線,確保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,走上綠色發展道路。
此外,還要充分發揮互聯網在逆向物流回收體系中的平臺作用,提高再生資源交易利用的便捷化、互動化、透明化,促進生產生活方式綠色化。互聯網平臺大大降低了信息交流的成本,縮短了用戶和廠商的距離。目前已經有一些互聯網企業如“愛回收網”,嘗試在電子垃圾的回收與再利用領域創業,參與搭建城市廢棄物回收平臺,創新再生資源回收模式,取得了一定的成效。